【花旗集團---金融全球化的領航者】
一、原來花旗是這麼一回事:
(一)花旗演進史:
在花旗的歷史上,有三個重要的名字:花旗銀行(Citibank)、花旗公司(Citicorp)和花旗集團(Citigroup),它代表著花旗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。
1.花旗銀行(Citibank):
(1)紐約花旗銀行的前身是紐約城市銀行(City bank of New York),專門經營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。1865年該行取得國民銀行執照,改為紐約花旗銀行。
(2)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併而成的,合併後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,成為當時美國第三大銀行,資產規模僅次於美洲銀行和大通曼哈頓銀行。
(3)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,1976年3月1月改為現名。
2.花旗公司(Citicorp):
背景---
美國銀行法對銀行與證券業務實行嚴格的分業管理,規定商業銀行不許購買股票,不允許經營非銀行業務,對分支行的開設也有嚴格的限制。
(1)1968年花旗銀行成立銀行控股公司,以其作為花旗銀行的母公司。
è花旗銀行把自己的股票換成其控股公司,即花旗公司的股票。
è而花旗公司99%的資產,都是花旗銀行的資產。
(2)花旗公司共轄13個子公司,提供銀行、證券、投資信托、保險、融資租賃等多種金融服務(按照當時法律要求,非銀行金融業務所占比例很小)。
è花旗公司朝多元化金融服務的目標邁進,並於198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控股公司。
è台灣的”金控”組織便是以此為範本,從事銀行、證券、保險業務的交叉行銷!!
3.花旗集團(Citigroup):
(1)1998年4月6日,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宣佈合併,合併組成的新公司稱為“花旗集團”,其商標為旅行者集團的紅雨傘和花旗集團的藍色字標。
(2)旅行者集團前身旅行者人身及事故保險公司(The Travelers Life and Accident Insurance Company)成立於1864年,一直以經營保險業為主。
(3)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合併組成的花旗集團,成為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、投資銀行、保險、共同基金、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,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,凈收入為500億美元。
(4)該集團於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,擁有6000萬張信用卡的消費客戶,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之一。
二、企業文化與市場戰略:
(一)企業文化:
1.花旗銀行自創業初始就確立了“以人為本”的文化,十分註重對人才的培養與使用。它的人力資源政策主要是不斷創造出“事業留人、待遇留人、感情留人”的企業氛圍,讓員工在花旗有“成就感”、“家園感”。
2.花旗銀行CEO桑迪·維爾的年薪高達1.52億美元,遙居美國CEO的前列。
(二)市場戰略:
差異化戰略---
花旗憑藉其龐大營銷網路及多樣化產品,大幅利用金融產業規模經濟、範疇經濟的特點,進行橫向競爭,造就全球競爭優勢,同時也拉高競爭對手的市場進入門檻和競爭成本。
三、全球化優勢:
(一)花旗集團為100多個國家,2億多位顧客服務,平均每位客戶的產品數在全球同行企業中排名第一,因此花旗集團的客戶關係服務網路是花旗不可估量的一種資源。
(二)花旗CEO桑迪·維爾曾驕傲地說過:“這個服務網路是我們唯一擁有的真正有競爭力的優勢,不管你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,你都可能找到一家花旗銀行的機構可以為你服務”。
四、金融產業中的創舉:
(一)1904年,開辦旅行支票(traveler‘s checks)業務。
(二)1919年,成為美國第一家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銀行。
(三)1928年,在美洲的主要銀行中,首家給存款人提供無擔保個人貸款的銀行。
(四)1929年,成為全球最大的商業銀行。
(五)1939年,在美國以外共有分佈於23個國家的100間辦事機構,成為最大的國際性銀行。
(六)1979年,成為全球的首要外幣交易代理。
(七)1993年,成為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及簽帳卡的發行人與服務提供人。
(八)1996年,擁有亞洲最多的信用卡。臺灣是美國以外第一個信用卡數量超過100萬張的國家地區。
(九)於全球共有4,000多個分支機構,業務範圍涵蓋消費與企業金融、投資銀行、私人銀行、保險、證券經紀及資產管理服務,總資產規模高達1,400億美元。
五、難以取代的先天條件:
(一)1813年,花旗銀行積極認購政府發行的戰爭債券。1814年,花旗銀行直接對美國政府貸款20萬美元,使政府得以支付已發行的債券本息。
è博得美國政府的信賴與支持,為日後的發展,奠定了難以撼動的基礎。
(二)1891年,花旗銀行正式將證券買賣業務,列入營利項目,改變了傳統銀行業的經營模式。
(三)美國政府的金庫:
1.國民銀行法--
(1)依據<國民銀行法>的規定,財政部得將部份存款,轉存入國民銀行,即一般商業銀行。
(2)由於政府存款帳戶金額變動的同時,也等於給銀行業透露了某些重要訊息,因此銀行業可依此判斷市場資金的變化情形,且進一步推測未來官方的政策走向。
(3)所以,各大銀行都希望能獲得政府的存款資金,以便早一步判斷未來的相關政策,並儘早採取行動。
2.花旗=美國財政部--
(1)1893年,花旗銀行成為美國聯邦政府指定的存款銀行。
(2)1897年,花旗銀行成為美國聯邦政府”最大的”存款銀行。
(3)身為美國政府最大的存款銀行,花旗銀行在政府實施的政策中,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。
è當時的財政部長,已將政府放在花旗銀行的存款資金,視為防範金融危機的重要武器。
3.黃金八年--
1921~1929年,為美國經濟高度成長的黃金時期!
(1)高成長的經濟前景,帶動了民間消費投資與信貸的需求,更造就了消費實力與日俱增的中產階級。
(2)花旗銀行抓準時機,積極拓展消費金融業務,並逐漸在個人理財領域中,造就優勢地位。
(3)1921,花旗銀行為美國首家以“複利”計算儲蓄存款帳戶利息的銀行,此舉為接下來的”低利個人貸款業務”,備足了充沛的銀根。
(4)1929年4月,發行50萬股新股,成為美國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。
4.危機中依然屹立不搖--
1929年10月,華爾街股市崩盤後,經濟泡沫破滅。1933年,銀行業開始出現倒閉潮,全美國超過1/3的銀行宣布倒閉!
(1)花旗銀行不但未受到倒閉潮影響,更為當時華爾街的證券經紀商,提供了1.21億美元的貸款。
(2)<1933年銀行法>頒布,規定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必須分業經營,即商業銀行不得再繼續兼營證券相關業務,這使得花旗銀行的經營環境徹底改變!
(3)即使受到銀行法的影響,而必須割捨證券買賣業務,花旗銀行仍持續保留<債券部>,負責承銷美國聯邦公債與一般市政債券,藉此維持與美國聯邦政府的互動關係。
(4)自1934年,大蕭條結束後,花旗所有的海外分行,開始恢復原本的獲利水準。到了1930年代末期,資產總額高達25億美元,顯示其經過大蕭條的衝擊後,銀行業的龍頭地位,依然屹立不搖。
(5)到了二次大戰時期,花旗銀行仍代表政府發行戰爭公債,為美國政府募集了龐大的資金,以供戰爭所需。
六、全球金融領航者的優越地位:
(一)200年來,見證了美國乃至全球經濟環境,與金融市場的變遷。當今最具影響力的金融帝國,捨我其誰?
(二)全球化的優勢,以及牽動金融市場走向的有力地位,使各國所有金融同業,望之興嘆!
(三)依據世界各區域的國情屬性差異,提供不同特色的金融服務!
è在地深耕,使其市場規模,更加難以動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