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金融帝國的崛起系列之三】
匯豐集團-雄踞亞洲超過一世紀的金融霸權
一、具有歐洲血統的亞洲金融巨人--
(一)背景:
1.西元1842年鴉片戰爭後,西方對華貿易規模與日俱增。
2.在香港割讓給英國後,西方國家尤其是英國,更將香港視為對華貿易的基地,使得香港經濟急速成長,外商的融資需求日漸增加,且融資結構日趨複雜。
(二)巨人的誕生:
1.西元1863年,香港總督羅便臣以促進金融發展做為其任內之工作重心。
2.雖然當時已有多家歐洲銀行在香港設立分行,如渣打銀行、法蘭西銀行等,然而羅便臣總督認為,若有一家總行設在香港的銀行,則不但可有效滿足貿易發展的需求,同時亦可提供香港政府對於公共建設所需的巨額資金。
è匯豐銀行,因此誕生!!
3.西元1865年3月3日,匯豐銀行正式營運,總部設於皇后大道。
è149年來,總部地址未曾改變!!
4.董事局成員:
英國--寶順洋行、太平洋行、公易洋行。
美國--瓊記洋行。
德國--德吉利士洋行。
丹麥--畢記洋行。
印度--廣南洋行。
5.以中國為中心,維繫全球之金融貿易市場:
匯豐銀行成立之初,便以中國為營運市場,且因董事局成員具有歐美各大洋行之背景,故得以同時與歐洲、美國、東南亞,以及印度等地,維持更密切的關係。
6.市場規模,不再只限香港與中國:
西元1880~1889年間,匯豐先後於美國紐約、法國里昂、德國漢堡等商業重鎮,成立分行。
è為當時全世界唯一從華人地區發跡,拓展營業據點至歐美地區的金融機構。
7.與“洋行之王”分庭抗禮:
(1)清末中國境內洋行之王--英商”怡和洋行”:
A.成立於清朝乾隆年間。
B.西元1863年,清政府興建蘇州到上海的鐵路計畫,以及西元1865年,廣州到佛山的鐵路興建計畫,皆由怡和洋行參與及主導。
C.中國及香港地區的國際匯兌業務,一直都是由怡和洋行兼營!
(2)匯豐銀行成立後:
A.1866年8月取得英國政府之營業執照!
è可在中國、倫敦、印度、新加坡、日本等地設立分行,並經營存款與匯兌業務。對怡和洋行的匯兌市場,造成嚴重衝擊!
B.匯豐銀行在競爭中逐步成長,其強大的市場實力,已難以被怡和洋行所擊垮。最終在1877年,怡和洋行不得不開始轉而與匯豐銀行,成為合作夥伴。
8.貨幣發行權:
(1)發行貨幣是外資銀行在香港的特許營業項目。
(2)在1860年代,匯豐銀行與麗如銀行、渣打銀行等三家外資銀行,為取得香港政府特許經營貨幣發行業務的銀行。
(3)1868年,匯豐銀行更進一步地取得香港政府鑄幣廠的經營權。
(4)至1873年止,匯豐銀行所發行的鈔票,佔所有銀行發鈔總額的51%。
9.亞洲金融,開枝散葉:
(1)到1875年,即創立10週年止,匯豐已在香港、上海、寧波、福州、廈門、漢口、大阪、橫濱、西貢、孟買、加爾各答、舊金山、倫敦等時幾個城市,設立分行或辦事處,成功地將國際化與在地化的特色相結合。
(2)以香港為總部,以上海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營運中心,同時也掌握了在歐洲、美國,以及其他亞洲地區的發展商機。
è這正是匯豐銀行得以在19世紀迅速崛起的關鍵!
(三)滿清政府---匯豐銀行的最大貸款戶:
1.清廷派左宗棠六次征討新疆。
2.西元1883年,清廷與法國因越南主權問題,爆發中法戰爭。
3.在急需戰爭經費投入之下,匯豐銀行總經理傑克遜抓準時機,承辦起對大清帝國的放款業務。以年利率10%的利息,共貸放了1,387.5萬兩白銀,以及100萬英鎊給滿清政府。
4.之後,對大清帝國提供貸款,就成了匯豐銀行的重要業務之一。
5.透過對滿清政府提供巨額貸款,匯豐銀行因此建立起更高的市場知名度,並獲得高額的利息收入。而滿清政府未來對於貸款的需求,亦更加仰賴匯豐銀行。
6.大量地舉屆外債,使得滿清政府每年都必須償付高額的貸款本息,甚至必須以國家稅收為擔保,不斷地舉借新債,來償還舊債。如此導致滿清政府對匯豐銀行負擔的債務金額,與日俱增,而匯豐銀行也成功地利用債務手段,來控制一國的財政。
(三)中國金融的統治者:
1.匯豐銀行投入在國際匯兌與國際貿易相關業務的資金:
1875年--242萬港è1885年—258萬港幣,成長幅度驚人。
2.唯一能完全操控上海外匯市場的金融黑手:
(1)上海的外匯交易,一律以匯豐銀行的牌告匯價為依據。
(2)自1880年代起,已被稱為”中國外匯市場的獨裁者”!!
3.自中國的戰爭賠款中獲利:
(1)西元1894年甲午戰爭後,中日簽訂<馬關條約>,清廷須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,年息0.5%,分成36年償還。
è其中的1億兩,為匯豐銀行貸放給滿清政府。
(2)6年後,義和團的排洋運動,招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,清廷被迫簽定<辛丑合約>,須賠償4.5億兩白銀,連同利息分成39年償還,共9.8億兩。
è這使得滿清政府必須以每年的關稅收入為抵押,向外資銀行借款。
è匯豐銀行即為滿清關稅收入的保管銀行,並從中獲得豐厚的保管費。
4.中國戰亂下的資金避風港:
(1)自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連年戰亂,使得上海租界及香港成為資金與財富的避難所。
è匯豐銀行成為中國近代亂世中,各方財富的[保險箱]!!
(2)1937年813淞滬戰役,日軍進攻上海,租界內的中資銀行裝運約2,300萬銀元,送往香港匯豐銀行存放。
(3)在日軍攻陷南京前,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緊急裝運了1.39億銀元,以及5,000條銀塊,送往倫敦與美國。
è清點、過秤,並化驗白銀的工作,便是由匯豐銀行負責!!
(四)在紛亂的時局中,依然穩健生存:
1.西元1941年12月8日,日軍入侵香港,匯豐銀行總部暫遷倫敦。1945年8月15日,日本無條件投降,匯豐銀行重返香港。
2.自1946起,匯豐銀行積極放款給香港的各企業行號,以期使香港地區的產業運作,能夠在戰後儘快復甦。
3.西元1949年,中國大陸全面赤化,匯豐銀行在上海的所有資產,全數由人民政府接收,而原本的上海分行,則繼續租用其他的房舍營運,從事的業務僅限於小額匯款和出口押匯。
二、金融霸權的成形:
(一)日漸壯大的金融集團:
1.西元1965年,香港房地產泡沫破滅,銀行擠兌潮不斷,連同亞洲地區資本最雄厚的華人銀行--恒生銀行,也因流動資金不足,而瀕臨倒閉的危機。
è匯豐銀行以5,100萬港幣,收購恒生銀行51%的股權,於1965年正式成為恒生銀行的主要控股集團。
2.完成了對恒生銀行的收購之後,與恆生銀行聯手控制了全香港30%的存款市場、40%的房貸市場,以及60%的金流業務。
è確立了匯豐銀行於香港金融業的龍頭地位!!
3.匯豐銀行不但一路隨著香港經濟發展的步伐,持續轉型與成長,且亦成為香港各大財團的金融後盾,並與之密切結合,形成壟斷香港經濟的龐大勢力。
è投資興建港九隧道,並於1971年收購國泰航空25%的股權。
è1979年,匯豐銀行以優惠的價格,將手上持有的產業龍頭股--香港和記黃埔22.4%的股權,轉賣給李嘉誠,協助李嘉誠完成對和記黃埔的收購。此舉使匯豐銀行成為今後香港本地財團的金融依託!!
(二)全球統一品牌:
1998年,匯豐集團採用HSBC四個英文字母和公司的六角形標誌,作為匯豐集團在全球每一個經營地點使用的統一品牌(在使用中文的地區,「HSBC」稱為「匯豐」)。
(三)近一個半世紀打造的營運規模:
1.至2011年上半年止,匯豐銀行總資產高達54,970億港幣,放款總額21,357億港幣,股東利潤上升20%至342.92億港幣。
2.在歐洲、亞太地區、美洲、中東及非洲7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約9,500間附屬機構,全球股東約有200,000人,分佈於100個國家和地區,員工232,000名,於全球各地擁有超過1億1千萬名顧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