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舉債國債權國  

我們評斷一家企業的財務風險高低,主要是依據該公司目前的負債比重,以及未來的還款能力。其實,一家財務健全的企業,其對外籌資的方式為何,不論是發行股票增資或舉債,都是以資本結構與資金成本的高低為優先考量!然而,以國際政治的角度而論,一個國家是否需對外舉債,或者是該舉多少債、該如何還債,當中所考量的因素,可就不是單單只有資金成本這麼簡單囉!這當中隱含了國與國之間的外交現況,以及『政治成本』!

1949年底,中華人民共和國甫成立不久,國家主席毛澤東便展開了他有生以來的首次國外行,目的地為蘇聯莫斯科。此行的主要目的有二:

1.蔣介石於1949年以前,便有計畫地,分批將原本國庫中的黃金,幾乎全數運往台灣,使得於北京所成立的新政權,立刻面臨無錢可用的財政困境。在美國不可能為這個新政權提供任何金援的情況下,這位新中國領袖只能轉而向其所屬社會主義集團的老大哥---聯,搖尾乞食了。

2.為了使這個新政權,能夠在共產集團中的地位更形穩固並壯大,毛主席此行更是希望能順利與史達林簽訂同盟條約。

888    

對史達林來說,這個新共黨政權,其實已經控制了全亞洲最富饒的國土資源,有朝一日,這個政權將會是左右亞洲局勢發展的主力,只要對它利用得宜,那麼日後蘇聯將可不費吹灰之力,在亞洲地區造就出最有利於己的戰略條件。因此,史達林同意了與中國簽訂同盟條約,並授予毛澤東3億美元的貸款。

事後也確實證明了史達林的決定,果然是明智之舉。就在毛澤東莫斯科之行圓滿完成的5個月後,韓戰爆發,毛澤東為了急於證明其對中蘇同盟條約的恪遵信守,便立刻答應了史達林所提出中國出兵朝鮮的要求。然而,這個爽快的允諾,卻使得毛澤東必須將當初向蘇聯借得的3億美元,全數用來向蘇聯添購武器,以滿足參戰所需!------為蘇聯創造了3億美元的債權,也完成了一筆3億美元的軍火生意,共黨集團的首腦人物,史達林當之無愧!

後來到了1954年,蘇聯新任總書記赫魯雪夫,為了與中國持續維繫兄弟邦誼,便以2%的超低利率向毛澤東提供了另一筆5億美元的貸款,並議定於1966年到1967年間,由中國還清此筆貸款。不過,這次毛澤東學聰明了,提早清償了這筆債務,因為他越來越清楚,國家的債務成本,絕對不能單純以財務的角度來評估,這是由於國家對外舉債,所伴隨而來的政治成本,勢必將「舉債國」與「債權國」緊繫在一起,使得舉債國在完全受制於債權國的情況下,債權國得以無限度地,使喚舉債國,最後很可能使得自身政權的自主性,瀕臨瓦解。

因此,控制一國的債務,等同於控制了一國的財政,更間接控制了一國的主權決策,其箇中利害關係的評估依據,絕非資金成本所能完全概括!

 


 

arrow
arrow

    林元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